close

%%AAABBB語言翻譯公司

一、            前言

在西方倫理學史上,有一個雖不盛行但永遠不乏支持者的學說,那就是倫理利己主義。所謂倫理的利己主義謂:每個人都該提昇自己的利益,或人們有義務去從事任何利於自己的事;換句話說,身為一個倫理利己主義者的道德行為準則,應該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行為。而動物學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好巧不巧的許多說法支持了倫理利己主義,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此書的作者對倫理利己主義的贊同?還是說另有目的?這是我希望釐清的部分之一。此外,我也將對書中涉及道德或跟道德有關的看法提出批評。故以下正文略分兩大段落,一為「支持倫理利己主義的論證」,二為「評價道德相關的說辭」。

 

二、            正文

1.      支持倫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a.           基因是自私的

                             i.                在整個宇宙中,複製者是最基本的單位,是所有生命的主要動力;複製者是宇宙間任何能夠製造副本的東西。而複製者具備的條件有三:長存性、生產力和拷貝忠實度。但,複製者的起源是偶然的,是源於一些隨意碰撞的微小物體,它一旦出現,就可無限制地自我複製。此外,複製的過程不全是完美的,且其成功與否取決於所處的環境。[1]

                           ii.                在地球上,複製者很早就存在,作者認為近代人類發現的基因,即是一個現代的複製者。

                          iii.                重新定義基因為:至少在潛力上,是具備複製者三條件的最大實存體,其相當接近不可分割的微粒子的理想型態。[2]

                         iv.                天擇的基本單位最好不要在物種的層次,也不要在族群,更不在個體上,而是位在遺傳物質的較小單位—基因。[3]

                           v.                由於有性生殖會發生基因的交換並且生物個體不能永恆、必定會死,故基因是有潛力永遠不朽的,肉體和其他較高層次都是暫時的,更進一步說明,生物個體相對於基因僅是其賴以維生、受其控制的工具。

                         vi.                在基因的層次,互助必定是壞的,而自私是好的。基因為了求存,必須直接與他們的對偶基因競爭,因為這些對手都是在未來的減數分裂中,競爭染色體上同一位置的敵手。任何基因在基因庫中,若能以犧牲其他對偶基因來增加自己生存的機會,將較容易存留下來。[4]

b.          自私的基因導致生物體的自私行為

                              i.               基因的自私在於他想要在基因庫中擴大同類的勢力。達成這個目的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協助操縱包藏有基因的身體,使基因存活和繁衍。[5]

                            ii.               由於一個生物體只有一種基因,所以在生物體有限的生命下,基因會盡量控制生物體朝有利於自身的行為前進。

c.           利他的行為也是利己的

                              i.               基因存在於不同個體之中,對於任何個體意圖複製它的行為,它都有可能從旁協助。換句話說,一些看來像是個體利它的行為,其實也是基因自私的結果。[6]

                           ii.                由於近親彼此擁有非常相近的基因,所以親戚之間的互利行為是基因擴張或延續同類的自利行為。

                         iii.                在成員活動力不強、或通常只組成小團體的物種當中,你碰到的任何同種個體,都可能跟你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善待預見的每一個同種」的規則,就可能有積極的求生價值,而能使個體服從這個規則的基因,數量就會日益增多。[7]

d.          小結

    基因為了得到不斷的複製、延續生命,會作出自私的行為。自私的基因控制著其宿主(生物體),因此導致生物體的自私行為,縱使有所為的利他行為追根究柢也還是為自己利益思考。

2.      評價與道德相關的說辭:

a.         評價倫理利己主義和自私基因理論的接合

    毫無疑問,若純看上述的論證,會認為作者的確是肯定倫理利己主義,但是當我把整本書都看完後卻不這樣認為,以下是我對整本書作的摘要:

近代生物學所發現的基因是一個相當先進的複製者,它靠著生物體而存在  (類似把生物體當成一個家),並且依賴有性生殖得以延續生命,所以凡是生物體的行為都可以歸結到基因的控制上。基因為了使自己「不朽」,將盡可能的達成下列目標:

Ø          避免生物體遭受危險,意即想盡辦法延續生物體生命

Ø          完成「傳宗接代」

至於上述兩點孰為重要端賴生物環境而定,基因雖說控制著生物體,但是它只是扮演程式的角色,意識將是最後下判斷的仲裁者。但無論如何,這兩項目標完全可以解釋生物各種行為,不論是利己或者利人,甚至是好人普遍的存在(或者說極壞、狡猾險惡者非大多數),順著這些說法,生物體的行為、表現有可能自私亦可能不自私(寬恕、互助等),但對基因來說都可視作自私的。

    透過以上的摘要,我認為作者想要傳遞的觀點跟「倫理利己主義」是截然不同的,其相異點分述如下:

                              i.               利「己」的對像不同倫理利己主義的利基點是人類(生物體),也就是說行為的受惠者是人類本身;但是Richard Dawkins出發點為「基因」,故行為的受惠是基因本身。

                            ii.               立說目的不同:倫理利己主義目的在於找出一套人類的道德行為準則;反觀本書的作者目的在於生命體行為的詮釋。

                           iii.               自私的基因可以使生物體做出無法得到回饋的行為(生物體得到回饋),好比說父母無怨無悔的愛;反觀倫理利己主義無法解釋沒有任何回饋的行為。

    所以,若一個倫理利己主義者想要從《自私的基因》尋求其形上學的基礎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這就像將一個正方形的框架套進圓形的框架,扞格不入。

b.         評價自私基因理論

                                 i.            舉例佐證的可信度作者雖然舉了許多動物及昆蟲的例子作為他理論的證據,但每當用之來詮釋人類行為,據此以得相同的結論時,不禁令人思考:利用非人類行為所獲得的結果來解釋人類的行為,中間的過渡是否需要特別說明?換句話說,我認為書中對於人類的例子太少,不足以令人信服。

                               ii.            意識相對於基因解釋模糊作者將基因解釋為已經設定好的程式,能自動引導人類的行為,但同一時間人類卻有一個稱為「意識」的東西能使人類擁有力量排斥基因的指令,更進一步的說明如下:

動物的行為,不管是利他或是自私,都是由基因控制,這是一種雖間接但很強有力的方式。藉由控制求生機器和其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基因對行為施與及大的控制力。但是每一時刻的決定和下一步要做甚麼,則是由神經系統決定的。基因是最基本的政策決定者,而腦部是執行者。但是當腦部越來越高度開發時,它們就逐漸接掌了實際政策的決定,這世界著學習和模擬而達成的。這個趨勢的合理結論是,基因只給求生機器一個總括的命令:盡你所能,使我們存活下來。[8]

作者可能認為意識和基因的關係不是本書的重點,所以對這兩者的關係僅有上述短短的解釋,但是我認為既然談到人類、想要解釋人類的行為,就必須詳細解釋意識對於人類行為的影響,好比說行為可粗略分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談論道德若要有意義一定是圍繞在有意識的行為,而在有意識的行為裡基因扮演怎樣的角色?依據作者的解釋,這時的主宰是意識不是基因,那我們就能順此提問:人天生能有意識嗎?意識能被外力塑造嗎?甚麼東西會影響人類的意識呢?意識是純然理性的嗎?意識的理性思考有無可能跟自私基因相抵觸呢?若我們得出人類行為中,有意識的成分佔最大多數,而意識又是純粹理性引導著人類行為時,討論基因對人類的意義何在呢?我相信,即使今天不把主題圍繞在倫理學上,意識對於人類行為的詮釋必定也是個需要釐清的課題。

                              iii.            「我們不能期待小孩生下來就知道愛人,這是我們必須教他們才會的」[9]上述話語節錄自本書的某一段落,作者在此隱隱約約透露出自己的道德觀和人性觀:人性本來是自私的,若要有道德的行為必須透過教化。這樣的觀點跟荀子非常相像,但同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當我們一直上溯每個道德原則的來源時,我們彷彿陷入一個沒有盡頭的探索中,到底誰教與人類道德?當然,這樣的追究已經偏離本書的主題,但這卻是探討倫理學所必須要處理的問題。

 

三、            結論與心得

    簡單的說,本書《自私的基因》重點在於詮釋生物的行為,當然,此中包含人類的行為。但是,當將人類納入其討論範圍後,許許多多的道德問題也被涉及,因此基因,這個組成生命最小的單位,既然行為是自私的,連帶影響著生物體行自私的行為,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被倫理利己主義者採納,成為其一種形上學的基礎。但也正如前文所述,這樣的強行橫移嫁接是有許多問題的,再者Richard Dawkins的道德觀也非倫理利己主義,所以說作者贊成倫理利己作為人類道德的行為準則是非常不妥當的。

    最後,我想不免俗得稱讚一下本書,稱讚的原因不在於我完全認同他提倡的理論(事實上我是部分認同),而在於其對我思想的刺激還有系統化的論證說明,尤其是對於「瀰」的發明,不只用來解釋文化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更使得文化類同於複製者,相信這樣的說法對於現代許多研究文化的學者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創見;而正是透過引進「瀰」的觀念,讓我們人類社會可以不用侷限在基因的自私控制中,由於瀰能被人類控制,彷彿人類已經擁有脫離基因主宰的方法了。



[1]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406,58

[2]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58,55

[3]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64

[4]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59

[5]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136

[6]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136

[7]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153

[8]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92,93

[9]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趙淑妙翻譯,天下文化,p212



以下內文出自: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do=A&bid=5888&aid=403459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hyllianeqk38 的頭像
    phyllianeqk38

    這裡是和華碩翻譯有關的地盤,歡迎到訪我的BLOG!

    phyllianeqk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